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邯郸市现代传媒中等专业学校 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适用于2023级,2022年修订)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1、专业名称:音乐表演 2、专业类别:表演艺术类 3、专业代码:750201 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全日制三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音乐基础理论、歌唱技巧、乐器演奏等知识,具备较好的演唱或演奏、音乐鉴赏和协作配合等能力,具有精益求精、守正创新的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群众音乐艺术活动服务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综合素质(含德育与通识教育要求)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创新。 3、具备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一般通用能力: (1)具备基本的汉语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及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2)掌握初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 (3)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初步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 2、行业通用能力: (1)具有较熟练的五线谱或简谱视谱即唱及一定的听音记谱能力。 (2)具有初步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 (3)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音乐创作能力。 (4)具备初步的形体表演和舞台综合表现能力。 (5)具有正确的艺术审美和音乐鉴赏能力。 (6)掌握基本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 3、职业特定能力: (1)声乐表演方向: 1)具有较熟练的所学唱法(民族、美声、通俗)的演唱基本技能。 2)具备一定的合唱能力。 3)具有初步的音乐(声乐)辅导、合唱排练指挥等社会文化艺术指导及其他专业拓展能力。 (2)器乐表演方向: 1)具有较熟练的所学乐器(中国或外国乐器)演奏的基本技能。 2)具备一定的合奏能力。 3)具有初步的音乐(器乐)辅导、合奏排练指挥等社会文化艺术指导及其他专业拓展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核心课针对职业岗位(群)共同具有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是不同专业技能必备的共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强化课程思政。要强化任课教师立德树人意识,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梳理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每门课程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与紧密结合、同向同行。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144学时)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学时) 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哲学与人生(36学时)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4)职业道德与法治(36学时) 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语文(144学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数学(144学时) 课程目标: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初步等数学基础知识。 4、英语(72学时) 课程目标: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包括语音项目、交际功能项目、话题项目、语法项目、词汇项目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为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5、信息技术(144学时) 课程目标: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计算机基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初步认识,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掌握 Word、Excel、PowerPoint 与 Internet 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和播放软件的使用及日常维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6、体育与健康(180学时) 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与健康、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体育保健、各项目竞赛规则)和体育实践(田径、球类、棋类、基本体操、武术、体育舞蹈),培养学生提高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以及体育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历史(72学时) 课程目标:历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为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拓展模块为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模块化历史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专业(技能)课程 开设了正音与台词、基础乐理、民族民间音乐、形体与表演、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声学、曲式分析、艺术概论、即兴伴奏等专业基础课程,声乐、视唱练耳、钢琴基础、音乐欣赏、合唱与指挥、汇报演出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舞台演出管理、舞台化妆技法、综合晚会编导等专业选修课程。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如下: 1、声乐(108学时)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驾驭,完整演唱声乐作品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得到专业、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歌唱的发声原理、正确的站姿、呼吸、共鸣、咬字、演唱表情及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演唱各类声乐曲目,并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胜任舞台演唱、实践教学与辅导等工作。 2、音乐欣赏(72学时)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了解中外音乐文化,拓展学生文化艺术视野。内容包括各具特性的器乐曲(前奏曲、练习曲、即兴曲、谐谑曲等),舞曲和进行曲,单乐章交响音乐(序曲、交响诗),套曲形式的大型器乐作品(奏鸣曲、室内乐、组曲、协奏曲、交响曲),20 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爵士乐、乡村音乐、摇滚乐,歌剧和音乐剧,舞剧等。根据乐曲的不同体裁,贯穿音乐发展的历史,系统学习各具特性的声乐、器乐曲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对音乐艺术不同领域中的杰出音乐家及经典作品的介绍、分析,提升学生对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3、中国音乐简史(108学时) 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国音乐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人物、作品及音乐思想等内容予以系统地介绍,注意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特殊性,同时,对中国音乐作品及相关的体裁知识、表演行为、音乐理论加以分析,试图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中国音乐发展的主要规律。而对材料与观点的取用,皆遵照学术界有定评的结论,客观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与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阶段音乐文化的主要艺术成就和文化背景,了解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音乐人物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了解中国音乐的美学特征,提高音乐感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增加对音乐文献资料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独立搜集和分析音乐资料的能力。最终树立辩证唯物音乐史观,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 4、器乐演奏(288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器乐演奏的基本理论知识;所学乐器演奏技法的训练;所学乐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器乐作品的演奏训练;器乐表演舞台实践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乐器的演奏技法;具有运用所学乐器演奏一定数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中、外器乐作品的能力;具备一定水平的器乐演奏与音乐表现能力。 5、合唱与指挥(108学时)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合唱与指挥的基本理论与指挥动作的基础。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合唱与指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组织与指挥合唱的能力、正确分析处理合唱作品的能力。能够胜任合唱课的教学,合唱歌曲的排练与指挥演出等工作。 6、钢琴基础 (108学时)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钢琴演奏技巧和伴奏技巧。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各类作品的演奏技巧,同时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胜任一定类别的歌曲伴奏。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手指独立性训练、各类技巧的训练、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以及各类和声的编配。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对钢琴音乐作品有一定的理解与驾驭能力,完整演奏和呈现钢琴作品,能够胜任舞台演奏、伴奏、实践教学与辅导等岗位。 7、声乐演唱(72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声乐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发声方法的训练;所学唱法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声乐作品的演唱训练;声乐表演舞台实践训练,通过本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声方法,具有正确运用呼吸、共鸣、位置与吐字四要素的能力;具有运用所学唱法演唱一定数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中、外声乐作品的能力;具备一定水平的声乐演唱与音乐表现能力 8、视唱练耳(108学时) 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读谱视唱、听辨单音、音程、和弦、旋律、节奏。内容包括训练学生“唱与听”两方面的能力,即读谱视唱与听音练耳。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综合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读谱与听辨能力得到良好训练。 9、形体与表演(108学时) 形体课是表演性艺术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具有一定的形体语言技巧和理论基础。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健全的体格与完好的心理素质,了解舞蹈、武术、戏曲等相关艺术门类的形体艺术的审美异同,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影视艺术表演实践服务。 10、正音与台词(72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语音基础知识;普通话的科学发声训练;字、词组、短句、绕口令、诗歌、歌词、文章的朗读训练;易错字、词的归类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语音的基础发声状态;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说好普通话,达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试行)》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为歌唱发声语言的正确运用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能力 11、民族民间音乐(108学时)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民间歌曲与歌舞音乐;民族民间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通过本课程的学生让学生具备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认知、分析、鉴赏和表现能力;培养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和民族精神。 12、即兴伴奏(108学时)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课程。它融音乐知识性、理论性、技术性以及音乐艺术的应用性为一体,其音乐艺术的实践性是该课程的本体属性。它是钢琴基础演奏教学系统中的子课程,并直接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联系。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发展学生的音乐才能、学习其它相关音乐课程、培养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和音乐创造及其艺术创新意识,具有直接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它为学生以后独立从事音乐艺术文化工作,奠定学业、从业和择业基础。 13、艺术概论(108学时)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乐或西乐合奏基础知识;乐队各乐器声部的声音训练、协调训练、艺术处理训练;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合奏作品的演奏训练和舞台实践。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民乐或西乐合奏的基本技能;具备合奏中与其他乐队队员互相协作的能力;具备参与合奏一定数量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中、外器乐作品的能力。 14、汇报演出(108学时) 该课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提高和应用。通过汇报演出,了解和完成整个演出的流程,能综合应用三年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演唱或演奏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和姊妹专业的同学合作完成一台完整的节目,清晰的知晓节目的舞台呈现方式,并用自己三年所学,保障节目效果。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基本要求 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周一般为26-30学时。顶岗实习按每周30个学时计算。 其中认知性实习、专项实习、校内综合实训,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顶岗实习集中安排,时间为0.5学年。
(三)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见附录1 八、实施保障(一)师资队伍 通过培养与引进结合,业务进修与下企业实践结合等方式,促进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素质,使我校绘画专业教师达到专业建设标准中的规范化要求。 1、学历层次要求 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有与授课课程对口专业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专业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已达到98%。 2、资格证书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5年内专任专业教师具有本专业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达到95%以上;兼职专业教师应具有3年以上对口工作经验并具有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且达到专业教师的21%左右。 3、人员配备要求 专业课教师中,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不低于40%,其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不低于10%; 专业课教师每年参加企业实践学习或各种专题培训,全年累计学习和培训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本校专、兼职教师不少于本专业全部教师的70%,师生比(含毕业实习学生)为1:15~1:20。 (二)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需的理论课教室、校内实训基地。 1、理论课教室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并实施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 校内实训情况一览表
3、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情况一览表
(三)教学资源 1、公共基础课按照省教育厅规定的教材选用,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规划教材、统编教材等高质量教材。 2、选用体现新技艺、新规范等的高质量教材,引入典型案例。 3、初步建立核心课程资源库,进而建立全课程资源库,并不断优化完善。 4、丰富图书馆专业工具书及专业藏书量,藏书量达到音乐表演专业教学需求。 (四)教学方法 总结推广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打造优质课堂。 (五)学习评价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多元化,注意吸收行业企业参与。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 2、评价方式多元化:校内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口试、笔试、面试相结合;知识测试和技能考核相结合等。 3、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4、课程总成绩为100 分,其中过程性考核占总成绩的 50%,课程结业考核占总成绩的 50%,总成绩60 分为及格。 5、过程考核方式以平时表现为主,包括学习态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任务完成度等;期末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方式为主,可以是笔试、上机考试、实训操作等。 (六)质量管理 1、组织机构 成立由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成立教学管理团队,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 2、课堂教学质量监控 按照学校教学模式评价要求,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课堂教学教师工作状态评分细则(权重 40%) 课堂教学教师工作状态评价表
3、教师课堂教学评分细则(权重60%) 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
4、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定期检查和抽查,对实践教学合理评价。 实训教学质量评价表
(七)制度建设 1、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障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与运行,学校制订了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 2、顶岗实习制度。教学部门制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使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有组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3、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并在师资配备和教学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合作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学校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企业用人的优选权,为企业提供培训、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保证在设备、场地等条件上的支持及人员的支持,保证学生实训任务的安排。 加大对学生和家长的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教学部建立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断检验、改进校企合作工作。 九、毕业要求1、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全部合格。 2、参加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并成绩合格。 3、取得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十、附录附录1: 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表
附录2: 人才培养方案变更审批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