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邯郸市现代传媒中等专业学校 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适用于2023级,2022年修订)
一、专业名称 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 专业代码:090100 接续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制3年。 四、职业面向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领域,培养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管理与维护、软件的使用与开发、网络的组建与管理知识及相应文化素养,具备计算机硬件常见故障的检测与维修能力、网络建设与管理能力,能胜任计算机操作员岗位工作,并具备向计算机维修工、多媒体制作员和网络管理员等相关岗位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和法律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自觉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环保意识。 2、科学文化 理解和掌握本专业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有日需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基本技能,以及观察能力、空同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以及职场英语的基本应用能力。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 3、职业能力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2)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3)具备一定的新知识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 (4)掌握常用办公设备(打印机、扫描仪等)及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办公自动化的能力。 (5)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安装方法等知识,具备DIY计算机的能力。 (6)掌握计算机常见故障及产生原因的知识,具备计算机软、硬件故障分析、检测、排除等维修能力。 (7)掌握网络布线、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等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及常用网络故障的排除能力。 (8)掌握图像处理软件中选区、图层、路径、通道、蒙版、滤镜等知识,具备对图像编辑处理、艺术构思及鉴赏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1、本课程结构不包括军训、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 2、本专业三年总学时为3270学时,其中公共课1046学时,占31.7%,专业课1417学时,占43.3%;选修课207学时,占6%;岗位实习与社会实践600学时,占18%。 3、公共课、岗位实习与社会实践课、专业课中的专业基本能力子模块为必修内容;专业课中的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为限选课。 4、拓展能力课程为任选课,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学生就业岗位、学生的学力和兴趣,合理选择相关拓展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一)公共基础课程 1、思想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学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学时) 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哲学与人生(36学时)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4)职业道德与法治(36学时) 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语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3、数学 课程目标: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构成。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初步等数学基础知识。 4、历史 课程目标:历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优秀文化传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构成。基础模块为中国历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拓展模块为世界历史,内容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模块化历史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5、英语 课程目标: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包括语音项目、交际功能项目、话题项目、语法项目、词汇项目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为适应未来多样化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6、体育与健康 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包括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与健康、增强体质的锻炼方法、体育保健、各项目竞赛规则)和体育实践(田径、球类、棋类、基本体操、武术、体育舞蹈),培养学生提高体育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以及体育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继续学习与创业立业奠定基础。 7、信息技术基础 课程目标: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计算机基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初步认识,包括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掌握 Word、Excel、PowerPoint与 Internet 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和播放软件的使用及日常维护,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依据《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开设,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劳动 劳动教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是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关键课程,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铸造崇高个人品德;助益学生锻炼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培养劳动习惯。 通过劳动教育必修课,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促进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为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和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奠定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专业基础课 1、素描 熟悉图形构成特点和素描常用技法,掌握运用素描技能进行平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以比例尺度、透视规律、三维空间观念以及形体的内部结构剖析等方面表现新的视觉传达与造型手法,训练绘制设计预想图的能力,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计算机应用基础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应用,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能正确连接互联网,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应用,熟练掌握多媒体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计算机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具有触类旁通的基本素质,提高通用软件的自我学习能力i能适应计算机行业高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3、计算机网络基础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考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了解数据通信基础,了解网络体系结构的ISOIOSI模型、TCPIIP模型,局域网标准及主流局域网技术,IP网络技术, Internet网络技术,广域网技术,网络安全知识等,培养学生在TCP/IP协议工程和LAN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局域网组网与管理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图形图像处理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流程,能够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形图像的处理和绘制,能够应用路径和文字等技术进行图形图像的创意和设计,能够应用蒙版、通道技术进行图形图像的创意和设计,能够应用滤镜技术制作图像特效,能够结合图形图像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抠图方法进行抠图,能够批处理图像、制作简单动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适应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5、网页制作与制作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网页制作的基本知识,能使用网页设计软件进行静态网页的开发、制作和个性修改,按设计要求实现相关功能,能应用Div+CSS技术布局网页,能使用网页设计软件进行简单动态网页的开发、制作和修改。掌握JavaScript脚本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掌握HIML中嵌入JavaScript程序方法,掌握对象的概念,能使用JavaScript设计网页中的动态效果,能使用Flash制作网页中的特效。具有网页结构布局、色彩搭配和前端设计开发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满足职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6、 Illustrator平面设计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流程,能使用Illustrator进行基本图形的绘制,能合理选择绘图、特效工具和图像处理工具,完成简单广告宣传页、卡通形象、插画、产品包装等作品的设计制作,能使用滤镜工具及其其他制作工具,完成产品效果图的设计制作,能使用图表工具及其他制作工具,完成各类展板作品的设计制作,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适应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7、计算机制图(AutoCAD)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流程,了解交互式绘图系统的框架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掌握利用交互式绘图方法绘制工程图样的方法、步骤及基本技巧:具有绘制中等复杂程度图形的能力。自觉遵守国家制图相关标准,养成规范的计算机绘图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能获取、处理和表达技术信息:能适应计算机绘图技术和标准变化的需要。通过计算机常见绘图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8、网络安全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考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管理制度,了解计算机常见网络物理安全的防护知识,掌握加密技术、VPN技术等常用网络安全技术,能正确使用防火墙、网络安全检测工其等对计算机常见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防护,能城阙对局域网和无线网远行安全防护和有效管理,能合理设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能熟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能适应新技术变化和发展。 (三)专业技能方向课 9、计算机组装与维修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用途和价格选择配件组装计算机,并完成操作系统和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能正确安装使用计算机常见外部设备,掌握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能诊断计算机常见软硬件问题并排除,掌握手机的换屏及系统的优化。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满足职业岗位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10、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配置与管理网络设备,能够对网络安全进行管理与配置,能够进行广域网接入、无线局域网WLAN组建以及中小型网络综合配置,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11、服务器安装、配置与管理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搭建简单的网络实验环境,能完成Windows server的安装、用户和组创建、配置管理磁盘、域的规划、文件服务器、DHCP 服务器、DNS服务器、Web服务器、FIP服务器、E-mail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的配置与使用。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制定并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12、计算机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硬件故障的基本知识和检修方法,能正确使用相关专业工具,检测井排除计算机硬件的常见故障,能正确使用相关主具软件,检测井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常见故障,能正确检测并排除常用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常凡故障,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能有效地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制定井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提高适应职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 13、网络数据库应用SQL 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能够完成数据库设计、创建与管理,掌握数据的查询方法,能完成简单的数据库编程,能对数据库进行安全性管理、维护,了解触发器和游标的应用,能熟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问题,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适应职业的变化和发展。 (四)选修课 选修课有《心理健康》、《礼仪规范》、《普通话口语交际》等课程组成供学生选择性学习,学习成绩计入学生学业成绩。 (五)岗位实习 岗位实习,让学生增强劳动观念和纪律观念,了解企业文化,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维修和网络等行业的一般情况,巩固专业思想,学生通过实习来巩固专业课程内容,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技能,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计算机应用、文字录入、网络应用和维护的能力。最后达到强化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六)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专业实践,增强学生对生产或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实施保障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专业教师学历职称结构应合理,至少应配备具有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其中“双师型”教师应不低于30%;应有业务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头人。 专业专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本专业或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巾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和本专业相关工种中级(含)以上职业资格,能够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企业情况,参加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聘请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含)以上职业资格或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够参与学校授课、课外活动、讲座等教学活动。
学校图书室拥有各类藏书2万余册,涵盖自然科学、工业技术、工具书、社会科学等种类。电子阅览室1个,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拥有相关电子教材13部,电子资源1200多GB,可供师生学习和资料查询。 (1)教学设计 学校在制定实施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应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课程明确主要教学内容,设计训练项目,明确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加强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2)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总体原则,根据课程性质,采用班级授课、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实践训练、讨论、讲座等形式组织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专业教师的教学博客及学生个人空间,建立课程交流讨论群组;另外还可利用教学团队的QQ群、班级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等网络空间,聚集教学资源,建立交流平台,实现在线教学及实时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3)教学指导 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和组织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4)教学评价 专业素养包括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具体要求: 文化知识:文化基础好,知识面宽,开设的公共课学的扎实,信息处理能力强。 专业基础:开设的专业领域的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常识掌握到位,专业知识面开阔。 专业技能:开设的专业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学的扎实,能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强,与岗位要求实现对接。 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成绩构成:按照学校考试管理规定执行。 1、评价主体 以教师评价为主,广泛吸收就业单位、合作企业、社区、家长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多方共同参与评价的开放式综合评价制度。 2、评价方法 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要把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单项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改革评价方法,逐步建立以学生作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3、评价内容 (1)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依据国家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思想品德评价方案与细则;依据行业规范与岗位要求,制定职业素养评价万案与细则,把职业素养评价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2)专业知识与技能。依据课程标准,针对学校专业教学特点,制定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细则。 (3)科学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教学大纲、省教育厅颁布的公共课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公共课教学质量评价细则。积极探索人文素质综合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1、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校长为学校教学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为本专业教学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本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加大对专业教学的投入和管理,确保专业数学有序运行。专业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要加强本专业建设总体设计,负责本专业教育教学与改革具体组织实施,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教学管理组织机构与运行。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和实际需要,设立教务、实训实习、教研等教学管理和研究机构,配备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研究人员;要完善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完善管理人员、教师及教辅人员的岗位职责,完善包括教学文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教学设施设备、图书及教材等各项管理制度。 3、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与执行。学校应制订完善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管理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岗位实习与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等。学校应建设健全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诊断与改进机制,确保常规教学规范有效。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学校应根据本标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设计训练项目,即对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标准进行三次开发。学校制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应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备案,并严格依据制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与考核。 5、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学校应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与整理,为教学教研工作提供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教学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文书档案、教学业务档案、教师业务档案和学生学籍档案等。学校应对教学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做出规定,由专人负责管理,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能更好地为教学教研服务。 6、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 (1)学校应设立专门的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统筹管理全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2)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要以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教研活动、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等途径,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于段,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有课程的学习,成绩全部合格。 2.参加半年以上的岗位实习并成绩合格。 3.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附1:教学进程表 附2: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审批表 附1:教学进程表
附2: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审批表
|